“抽有烟具言无不尽,作有文具妙笔生花,饮有茶具推心置腹,烹有炊具鱼肉生鲜,筵有酒具觥筹交错,食有餐具尽欢而散。”这是流传在地处巴国故里湖北恩施的民谚。短短的民谚,道出了巴人后裔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彰显了土苗儿女对生活礼仪的尊崇。而“烟具离了身,好比失了魂;烟草离了手,处处要丢丑”更说明了恩施居民对烟草的喜好。
烟具在巴国故里的起源,鲜有官方文献记载,但能从民间野史中管窥一斑。据口口相传的回忆和参差不齐的野史记载,大到烟枪小到烟斗,远到烟盆近到烟缸,无一不少,无一不缺。可以说,巴国烟具是见证烟草在恩施大山的引入、流行、发展、兴旺的“活地图”。
明朝万历年后,随着素有“瑶草琪花”美誉的烟草漂洋过海,翻山越岭,进入恩施大山后,烟具作为衍生品也结伴而行。
相传,进入恩施大山之初,烟草曾是稀罕物,仅为土司士族和贵族官宦的待客上品,而最早被作为上层人物身份象征的烟枪(旱烟)却具有显赫地位,“长长一把枪,一点就着火,不见弹发射,只见青烟冒”这首打油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用旱烟枪吸烟的情景,“老烟枪”也成为百姓对烟民的揶揄之词。而当时流行最广的烟盆作为恩施地区最早的烟具之一,曾是接待宾客的首选之物,也彰显了主人的经济地位。
“筵席前,宾客至;置铜盆,燃烟叶;狼烟起,管吸食;似仙境,乐无穷”的民间唱词就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在筵席尚未进行前,宾客已齐聚,主人便找出专用铜盆,把烟叶点燃,主客围坐在铜盆边,等烟叶燃烧起来后,便用中空的竹管吸食烟气。一时间,房间内青烟袅袅,好似仙境,其乐融融。“大口吸烟,大杯喝茶,大碗饮酒,大口吃肉”倒也显出了山里人的豪气。
明朝万历中后期,烟草在恩施大山得到了广泛的种植,烟草的流行推动了烟枪、水烟、烟筒等烟具广泛流行于“苗疆之域”(即今天的湘鄂川渝黔滇等苗族地区),但广受欢迎的还是“烟枪”。
“竹木皆可,麦管即用,烟锅置前,烟嘴放后”,烟枪因材质随处可取,携带方便,既可以别在腰间,拿在手上,也可装入口袋,插在背后,迅速成为主流烟具,同时,为便于吸食,又衍生出了烟袋、烟包、烟葫、烟火(火镰、火石、火捻)等烟具,作为吸烟者的“行头”。烟袋多为布料制作,专门为藏放烟枪所用。
烟包则用于存放烟末,一头开口穿上细绳,收紧袋口可系在烟枪上,也可挂在腰带上。烟葫,类似葫芦,用于装烟灰(用高粱穗下段、无节部分烧透的捻末),火镰是一块宽3cm、长5cm、厚2cm的钢板,火石是一块带有棱角的砂石,火捻是一种细长的引火条棍,多用竹木制成,比牙签略长略粗。
抽旱烟时,先将烟枪一头的烟锅插入烟包里,挖满烟末,插入烟葫中,让烟锅挂上一层烟灰。点火时口含烟嘴,左手拿着火石靠紧烟锅,右手拿火镰,在火石上用力斜蹭,一旦冒出火星,赶紧猛吸烟嘴,有钻木取火之乐趣。火星点燃烟灰,烟末便燃烧。为防止中途熄火,在吸烟的同时将火捻插入点燃,放入烟葫中可用以引火,省去了点火之累。
当时的恩施大山,毒蛇猛兽较多,农民劳作之时,也将烟枪作为防身之物和待人之物,乃至形成了“枪不离嘴,烟不离身”的烟谣。
“四四方方一座船,船内有水船外干;只见船上着了火,不见失火着了船。”“小小杯杯,装点毛毛,稀里呼噜,冒出灰灰”。明朝晚期,丝烟盛行,水烟渐渐风靡一时,这种状如手枪,重约750克的水烟,因造型美观大方广受欢迎。而乡间开始流行类似的水烟筒。嘴吸水烟袋(筒),通过清水产生负压,烟气通过水过滤吸入口中,据说烟味更醇香,入口更柔和。与烟枪一样,水烟也配套有烟袋、烟包、烟葫、烟火等烟具。
当然,烟具的流行也与烟草的药用功能相关。在当时,烟草入药可治病已深入人心,据悉,农户处理跌打损伤等外伤时,多半就地取材,取一点烟草,往往效果良好无比,“用水烟烟水涂抹可消毒,取烟枪烟油干敷即止血”。
烟具既是必不可少的随身品,也曾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有些人便在烟具上煞费苦心,大做文章。白铜烟锅、褐色烟杆、墨绿烟嘴成为当时烟枪的标配。
作为雄霸一方的土司王爷、苗寨寨主,多半在烟具材质上狠下功夫,烟杆多选用上等竹木,烟嘴多选用玉石象牙等,同时在上面雕龙刻凤,以显示地位显赫。而富甲一方的商贾大户,则大量使用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水烟材质,甚至派生出烟夹(用于清理烟渣)。对于劳作一方的贩夫走卒、山野之人多在烟枪上出奇制胜,制作出了“大脑袋烟枪”“长铜烟枪”“尖锥烟枪”“马棒烟枪”“秤砣烟枪”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烟枪文化。
“大脑袋烟枪”的烟锅约重200克,烟嘴约为100克,长约1.3米,多用竹竿竹鞭或山羊树干做成,多为男性老人或有社会地位的人使用。“长铜烟枪”多为女子使用,其长度较“大脑袋烟枪”长2cm。“尖锥烟枪”构造与前两者类似,只是在烟锅前段特制1cm的尖锥,烟枪长约1.2米左右,既可吸食,又可防身,还可作杵棍使用,后流行于走南闯北之人使用,行走在苗疆一带的商帮镖行,曾结合武术演化出一套“烟枪功”,用于防身自卫。“马棒烟枪”用罗汉竹加工而成,烟嘴用铜皮包裹,烟杆镶嵌精致铜花板小片,按照十年一竹节制作,多为长寿老人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秤砣烟枪”,长约1.5米,最早是货郎专用。制作时,将带有星点和锥度的竹木竿掏空,装有提绳,预留挂点。货郎走村串户做买卖时,把秤砣、秤盘、秤钩挂上,即可成为杆秤。后来,秤砣烟枪渐渐流行于客商群体。
“看烟具,知身份”,明末清初,恩施土司常备烟枪、水烟、烟筒、烟盆全套烟具作为待客之品。而商贾富户多用水烟,平民百姓多用烟枪。到清末民初,雪茄和无嘴香烟开始从临近的宜昌等地流入,与之配套的烟斗开始风行,烟斗迅速替代烟枪和水烟,率先在士绅文人间流行,后来逐渐按照经济实力分流,便有了“文人墨客吸烟斗,士绅富户爱水烟,贩夫走卒用烟枪,民工挑夫吸烟筒”的烟谣。烟具成为“身份证”,也形成了一段奇闻轶事。
从明末到民国时期,烟具在恩施渐渐成为珍贵的伴手礼,作为朋友馈赠礼品、家庭收藏物品、家族传承珍品。明朝后期,随着纳贡的次数增多,皇帝也把烟具作为赏赐赠予土司王爷。在民间,文人雅士间把上等烟具并列于酒具、茶具、文具(笔墨纸砚)相赠,富户人家也把烟具作为婚嫁用具,寿宴礼品。
民国年间,达官贵人开始吸食雪茄,雪茄盒,雪茄剪、火柴作为新型烟具开始流行。上世纪20年代初,无嘴香烟开始流行,火柴作为新型烟具加速淘汰了传统的烟葫、烟火,烟枪和水烟便开始从城市烟具中退出。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转型,滤嘴香烟成为烟草消费主角,以烟枪为代表的传统烟具渐渐消失,而用于存放香烟的烟盒和收纳烟头的烟缸开始流行。
近年来,随着复古风的浪潮兴起,创新后的烟枪、水烟、烟斗又卷土重来,烟叶、烟丝、卷烟、雪茄皆可使用,玲珑小巧的烟缸也广受追捧。烟具又成为有需要人士的伴手礼。
一段烟具史,一片烟草情。如今,烟具成为见证烟草经济发展的活化石。了解传统,发掘文化渐渐成为部分恩施卷烟消费者的雅趣,烟具也开始成为收藏品,民间对烟具的收藏风必将成就一段佳话。
以上便是香烟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香烟烟具如何使用 烟具的历史介绍!的相关内容,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对于烟具的相关信息更加了解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点击:老香烟有收藏价值吗 香烟值得收藏的东西(香烟盒卡片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