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用药最新最有效
来源: 用户提交 时间:2022-08-12 01:01:58 手机版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观念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新的治疗理念更加科学合理,更贴近疾病本质,下文小编整理了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用药最新最有效的相关资讯,欢迎大家查阅。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用药最新最有效
一、起始治疗由“单一生活方式干预”转变为“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双管齐下”
对于新诊断糖友的治疗,传统做法往往是先从单一的生活方式干预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1~2个月)的观察,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再启动药物治疗。然而这种做法至少存在两个弊端:①不利于血糖尽早控制达标;②由于“糖毒性”没得到及时解除,往往会错失逆转和修复患者胰岛功能的最佳时机。
所以,现在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并推荐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
二、由“阶梯式治疗”向“早期强化治疗”转变
“早期强化治疗”是基于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疗新理念,其益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治疗能够有效地保护、改善和修复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
二是强化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
一般说来,强化治疗更适合于初发的、年轻的、没有血管并发症的糖友。
三、由“首选口服降糖药”向“早期应用胰岛素”转变
由于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随着病程发展而进行性下降。而早期补充胰岛素,不仅能使血糖迅速控制达标,还可以减轻自身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改善和修复自身的胰岛功能,使血糖长期维持正常。
四、由“胰岛素促泌药”向“胰岛素增敏药”转变
很多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不足”则是次要的。
不恰当地过度使用胰岛素促泌药(如格列本脲,即优降糖),不但不能保护胰岛β细胞,反而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衰竭,导致降糖药的继发性失效。相反,胰岛素增敏药(如噻唑烷二酮类)可以直击胰岛素抵抗,对胰岛β细胞和大血管均有保护作用。
五、由“普通胰岛素促泌药”向“早时相胰岛素促泌药”转变
早时相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缺会陷造成餐后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现已知,2型糖尿病的早期即已出现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而早时相胰岛素促泌药[如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具有“快进快出”的优点,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产生类似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因此可以较好地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而且低血糖风险小,对胰岛β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六、由“单一药物治疗”向“早期联合用药”转变
新的治疗模式推荐早期联合治疗,即在单一药物的半量(最大允许剂量的一半)不能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不再一味地增加单药剂量,而是积极采取非同类药物联合治疗。
早期联合用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药物之间的互补作用,增强降糖疗效;减少因各自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防止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
七、由“只重视控制空腹血糖”向“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并重”转变
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在大血管病变(主要指心血管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与空腹血糖相比,检测餐后血糖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而且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
八、由“重点控制高血糖”向“控制血糖波动”转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密切相关,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血糖忽高忽低比稳定性高血糖的危害更大。因此,既要降糖,更要稳糖。
九、由“单纯降糖”向“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转变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应当超越以血糖控制为中心的治疗理念,代之以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进而达到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之目的。
十、由“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
通过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早期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干预),不但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最新的IDF(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南将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也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一部分,因为安全、有效的干预需要血糖监测作保障。
上文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用药最新最有效的相关信息,相信浏览过文章的人都有所了解,要想了解更多更新的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香烟网。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用药最新最有效】相关推荐文章:
- 下一篇: 提高性生活质量吃什么食物最好